tcg彩票新闻中心 /tcg News
行业研究:政策TCG体育扶持 氢能源应用望全面推进
通过将化学能转为电能,不受卡诺循环效应的限制,理论效率最高可达90%,远超传统燃油机。氢使用过程中清洁高效,在-30环境下启动不受限制,同等续航里程下氢气加注时间短于现阶段
2022 年 3 月 23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规划明确氢能战略定位,并将全国氢能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发展上游制氢产业,到 2025 年,车辆保有量约 5 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 10-20 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 100-200 万吨/年。2025 年到 2030 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使可再生能源制氢得到广泛应用。到 2035 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
近期,国内多省市出台氢能发展支持相关政策。例如,山东省交通运输厅等单位发布了《关于对氢能车辆暂免收取高速公路通行费的通知》,推动氢能交通的落实推行,自2024年3月1日起,政策试行期2年。
此前,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应急管理厅、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氢能产业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允许在化工园区外建设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和制氢加氢站,、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不需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通知中还提到,“制氢项目”和“制氢加氢站”均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不包含化石能源制氢和工业副产氢。
当前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2021年氢气总产量达到3300万吨。同时,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可再生能源发电国,在国内光伏、风电占据全球领先技术优势的大环境下,可再生能源制氢有望成为中国氢源供给的核心来源,做好未来能源格局的承接。
中国氢能联盟预计,2030年氢能在国内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将达到5%,2050年时至少达到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可减排约7亿吨二氧化碳,产业链年产值约12万亿元。为实现碳中和方案,2050年全球氢气需求将达到5.3亿吨,氢能在未来世界能源格局中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政策落地将有效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规划中所提及的加氢站的建设和重卡、公交车等专业用车的推广,都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看好后续各阶段目标的达成对相关产业链带来的提振与放量。
氢能产业链包括上游的制氢,中游的储运、加氢,下游应用环节则包括交通运输、工业、建筑等。氢能产业涉及能源、化工、交通等多个领域,行业的进步将带动上下游零部件商、设备商、原材料商、制造商、服务商的快速发展。
我国氢能的生产利用已较为广泛,制成的氢气主要应用在工业原料或生产供热中。其中化石能源重整制氢和工业副产气制氢由于在生产的过程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通过这些方式所制取的氢气被称为“灰氢”;在制作灰氢的过程中结合碳捕捉、利用及封存技术(CCUS)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后所得到的氢气被称为“蓝氢”;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取的氢气,因为在制取的过程中几乎没有碳排放被称为“绿氢”。
储氢技术作为氢气从生产到利用过程中的桥梁,指将氢气以稳定形式的能量储存起来。考虑到氢气为易燃、易爆气体,储氢技术还须考虑安全性、经济性、能耗以及使用周期等因素。一般按储氢的原理分为物理储氢、化学储氢与其它储氢。
加氢站的主要设施包括储氢装置、压缩设备、加注设备和站控系统等TCG体育。目前一个加氢站的建设成本全球平均介于 200 万~500 万美元,其中压缩机成本为最高,约占总成本的 30%。
截至 2022 年 10 月 31 日,国内累计建成加氢站 296 座。其中 2022 年新建成 62 座,第三季度以来新建成 27 座,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建站 44 座,预计全年中国加氢站建成总数超过 340 座,同比将增长 46%;年新建站数量达 106 座,同比将增加 8%,与 2021 年基本持平。
中国加氢站建设已覆盖除青海、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总体呈现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聚集性分布。广东省累计建站 54 座领跑全国,山东、江苏、浙江建站数均超过 20 座形成第二梯队。
燃料系统主要由燃料发动机TCG体育、电压变换器(DC/DC)、车载氢系统等构成,其中燃料电池发动机主要部件包括电堆、发动机控制器、氢气供给系统、空气供给系统等。
燃料电池电堆是发动机系统的核心部件,是氢气和氧气发生电化学反应及产生电能的场所。
截至 21 年底,全球主要国家车保有量为 49,562 台,同比增长 49%。按国别来看,韩国氢能源车保有量占比 39%,美国为 25%,中国和日本则分别占比 18%和 15%。受韩国较为激进的推广措施影响,氢能源车保有量的集中度较去年有所提升。
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基本具备产业化基础。经过多年技术攻关,我国已掌握了部分氢能基础设施与一批燃料电池相关核心技术,形成了自主技术路线,并具备一定的产业装备及燃料电池整车的生产能力。在上海、广东、江苏、河北等地实现了小规模全产业链示范运营,特别是冬奥会期间的示范运营,为氢能大规模商业化运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工业领域氢能消费增量主要源自钢铁行业。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 2030 年钢铁领域氢能消费量将超过 5000 万吨标准煤,到 2050 年进一步增加到 7600 万吨标准煤,将占钢铁领域能源消费总量的 34%。
下游应用主要标的:宇通客车、宇通重工、中通客车、福田汽车、上汽集团、长城汽车、上海申龙、飞驰科技。TCG彩票TCG彩票